文章关键词:
◆納西文水經注長28.6厘米,寬9.1厘米,1963雲南永寧金江托甸波羅村徵集。 國家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玉虎首(左)和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單耳彩陶罐 。 國家博物館藏
「橫穿萬古歲月流」「文明傳承綿延長」「黃金水道通九州」……中國國家博物館早前推出「江天萬里——長江文化展」,匯集300餘套展品,分五單元全面展示長江的歷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態之美、工程之巨。其中《長江圖》《長江萬里圖》《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詳圖》《滇南鹽井圖》等多件文物為近年來首次對公眾展出。◆文、攝:香港文匯記者 江鑫嫻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發源於青藏高原格拉丹東雪山,經巴蜀,過荊楚,行贛皖,穿吳越,奔流入海。長江為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豐厚滋養。今天的長江經濟帶涉及中國11個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
今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的又一重要嘗試。展覽策展人、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負責人趙永表示,展覽意在展示長江的歷史之久、文化之盛、生態之美和工程之巨。不僅表現長江的歷史文化,還展示了它的藝術魅力以及它作為交通要道的地位,還有對長江的保護和發展方面的內容。展覽時間跨度長,內容豐富,展品多樣,《長江圖》《長江萬里圖》《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詳圖》《滇南鹽井圖》等參展文物為近年來首次對公眾展出。
展覽第一部分「橫穿萬古歲月流」包括「長江之源」和「長江萬里」兩個單元,主要講述幾千年來人們對長江源的認識和探索,並通過《長江圖》《長江萬里圖》《長江圖冊》等古代繪畫作品展現長江萬里東流的宏闊氣勢。
其中,《長江圖》描繪的是長江中下游段,從江西九江開始,到安徽,再到江蘇南京,結束於江蘇鎮江的長江沿線景致。整卷山水描繪工整細緻,用筆細膩,布局疏密有致,是一件反映清中期長江中下游段沿線城市布局規模和水系的重要作品。卷尾落款為「臣錢維城謹繪」,錢維城為乾隆十年狀元,官至刑部侍郎。
繪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的《長江萬里圖》則是一幅情景交融的長卷,不僅描繪了從岷山至長江入海口沿途兩岸景色,還在每一處重要地點標注文字、引用詩詞,融入了作者的想像與情感,是中國文人士大夫「臥遊山水」寄情天地的表現。
從舊石器時代黔西觀音洞的打製石器,到良渚玉璧、柳林溪石雕人像、三星堆青銅面具……第二部分「文明傳承綿延長」,通過長江兩岸星羅棋布的文化遺產,述說着先民們篳路藍縷、走向輝煌的文明之旅,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長江文明綿延發展的歷史脈絡。
在這一部分,觀眾可以看到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乾隆南巡圖》。今次國博首度對公眾展示《乾隆南巡圖》第5卷金山放船至焦山段,該卷描繪乾隆皇帝從金山乘船到焦山,一路遊覽長江勝景的場景。展開畫卷,映入眼前的是浩瀚長江,波浪滾滾向東流去,水天一色,一望無際。
長江流域鍾靈毓秀,地傑人靈,千百年來,湧現無數風流人物,書寫無窮傳奇篇章。錦繡詩文千古傳誦,奇工巧藝競顯其能。書院樓閣光耀千秋,古鎮民居留住鄉愁。第三部分「千年文脈潤古今」,講述了長江的風流人物、文化藝術、書院書樓、古鎮民居以及大自然賦予長江流域獨特的自然風景。
長江是中國最大的內河運輸網,幹支流通航里程約7.1萬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展覽第四部分「黃金水道通九州」講述了長江對整個中國特別是南方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介紹了長江航運歷史和新中國成立後長江航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大江安瀾豐碑立」部分則回顧了從古至今對長江水患的治理。通過文物史料、名家繪畫等,全景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流域重大事件,包括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讓天塹變通途,三峽工程、葛洲壩等水電工程,以及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歷史起點上,長江大保護的成就與展望。展廳內特別設置了三峽大壩模型,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拍照。
現場還推出湖北省博物館藏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玉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西漢青銅雁形尊等珍貴文物。其中,玉戈是商周時期代表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盤龍城是出土商代早中期玉戈最多的遺址,也是出土最大玉戈的中原文化遺址。青銅器中的尊本是酒器,今次展出的西漢青銅雁形尊背部蓋不能揭開,不具備容器的實用性,應係學習中原地區的鳥獸尊而作。
趙永表示,今次展覽是繼「甲骨文」、「紅樓夢」、「孔子」等大型文化展之後,國博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的又一重要嘗試。希望通過長江文化展,賡續中華民族歷史文脈,堅定全民族文化自信。